漫谈鲍照——纪念鲍照逝世1540周年

    中华鲍氏网 2008年12月16日 鲍俊盛


 


        鲍照是南朝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做过王国的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前军参军,被后世称为“俊逸鲍参军”。

        南北朝以来,评论鲍照作品和研究鲍照其人的文章屡见不鲜,其中有褒有贬,不乏争论之作。

        一、关于鲍照的籍贯: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困绕着关于鲍照研究的学者和同仁,据目前在网上看到的介绍及原来的一些史料记载,仍是各取所需,莫衷一是。如:

1、江苏连云港市在“港城名人”栏目中说“鲍照是连云港市云台区人”;

2、江苏宿迁市在介绍本市历史名人时说鲍照是原宿迁县人(认为侨置上党令是原宿迁县);

3、山东苍山县的有关上网材料称鲍照之妹“鲍令晖是苍山县南长城镇人;”

4、山西省介绍本省历史名人说鲍照是上党(今长治市)人;

5、其它还有东海、郯城、涟水、京口、建康、歙县、黄梅等一些说法。

        以上诸说都未能够提出有力的佐证材料,难以令人信服。照与令晖是兄妹,籍贯当然应该是一致的。其中只要一个明确了,另一个也就不言自明了。我在文苑四期拙作《鲍照与江苏》中初步作了探讨,对照鲍淮龙先生在文苑五期上的宏作《试探鲍照的籍贯》及所附图籍,在认识上还是有共同点的。鲍淮龙在文中的分析是比较详尽的,论据充分,尤其是所附图籍,更具有说服力。但愿通过我们努力,进一步加强研究,继续搜集挖掘有关素材,去伪存真,力争使鲍照的籍贯问题早日形成定论。

        二、关于鲍照所在支系:就目前发现的谱料记载,起码有两种以上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安徽歙县清朝年间修的鲍氏谱系中所排,为歙之鲍第五世祖,该谱以东晋咸和年间新安太守鲍弘为迁歙一世祖,谱中记载鲍照之父是天骥公,鲍照之子是虎臣、彪臣、兕臣(见文苑二期18页)。按此说鲍照就成了歙县人了,对于这一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只是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还是有一些证据的,我不敢冒昧地说确凿。正如我在文苑五期77页《鲍靓考》文中,已明确否定鲍靓是歙之鲍三世祖的说法一样。我认为,鲍照不是歙县人,亦非是歙之鲍的五世祖。请恕在下斗胆直言,并非对祖宗不敬,理由如下:一是从鲍照留下的所有诗文书启中从来未提到过自己是歙县(徽州府新安)人;二是正史材料也从未发现过此种说法;三是近年来所发现的过去传留下来的老旧谱料(清代以前的),足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证明鲍照不是歙县人,这个很有价值的老旧谱料鲍义来先生手中有复印件,鲍义来是安徽日报记者、副总编辑,棠樾鲍树民先生等人也看过。这个比较老的谱上记载的歙之鲍五世祖是鲍昭、鲍晖兄弟俩,并且记载鲍晖外迁。此谱料还记载明朝初期族中有多人奔普定(今贵州安顺)从军的内容,结合贵州安顺鲍中行(国防大学)教授提供的安顺鲍家屯的谱料,足可以证明此老旧谱料存在的真实性。四是浙江兰溪石渠鲍氏族人提供的《上党郡鲍氏大宗谱》,也是鲍照所在支系的第二种说法,其世系图所排鲍照之父是遂公,鲍照之子是衿、祀(见文苑五期117页),其后世次朗朗,仍属东海泰山郡平阳派。传至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有孝恭者时为越州司马,遂家于浙江余姚,其后传人在浙江,并且谱中还有鲍照的像,北京的鲍永臣先生看过该谱,并对其中的许多内容作了复印,也完全能够证明鲍照不是歙县人。此谱系记载的鲍照仍属东海人,其所记载的可信度相当大。在以前与永臣先生一起交谈中,我的有关鲍靓、鲍照的一些想法和看法也与他交换过意见。《鲍靓考》一文就是在他的鼓励下根据掌握的材料写出来的,在许多认识上还是有同感的。

        三、鲍照祖先迁徙情由:鲍淮龙先生曾在来信中询问鲍照的祖先是否从上党(山西长治)迁到东海郡的,我认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东汉时大司农鲍德为迁东海始祖,此东海是泛指,不是具体的哪一点地方,因那时的东海郡是相当大的一个范围,下辖12县,其中有郯(城)县,只是后来地域变小,各朝代所指区域各有不同,郡治所在地各有不同罢了。鲍德之子鲍昂为避征召,迁居泰山平阳,其地点就比较具体了。此时的泰山平阳还属东海郡,东海又属青州。有的资料说鲍照是东海郯人,或说郯城人、郯城西南人,说明郯城当时属东海郡,郯城属东海郡还可参见南史鲍泉传和北史鲍宏传。南朝宋之前,正值东晋末期,战乱频仍。有五胡乱华、有八王之乱,尤其永嘉年间北方战乱,史称永嘉之乱,谱籍记载永嘉间青州大乱。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北方人民为避战乱,南迁者比比皆是,实际上就是向南逃难,寻找安身之所。此时的南迁,实在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作出的抉择。据有关资料记载,从西晋末年开始,渡江南迁人口超过一百万,史称永嘉南渡。单就我鲍氏而言,如鲍靓从河南随晋室南迁,家于江苏镇江丹徒;青州籍的护军中尉鲍伸避兵江南,后受敕镇守新安(安徽歙县),其子泉公从山东泰山避居丹阳。此时的避居,不可能是单身一人,肯定是拖家带口的。伸公的兄弟行中、侄辈行中还有的迁到淮安,这在有的家谱资料中是有记载的。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鲍照的父辈甚至是祖父辈也从东海郡泰山或郯县某一个具体地方向南逃难,逃至淮阳郡上党(即上面提到的认为是原宿迁县境内)落脚也是可能的。因为当时鲍照的家庭属于穷苦人民,逃难不可能在当时的家谱中留有记载,当时的社会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当时的家谱也是为统治阶级、达官贵人服务的,所以象鲍伸、鲍靓这些在朝为官者同样在这一时期南迁(南逃),在家谱中、甚至正史中就有所记载。东晋政府为了安排这些南渡人口,建立了一些“侨州”、“侨郡”、“侨县”,即在大江南岸的郡县里划出一块块地区,让南渡人口集中居住,仍以北方原来的郡县命名,这种在自己辖区内借别处地名设区划,叫做侨置之郡县,但当时政府自己提到或记载这些侨立地名时,直呼其名,并不是说侨置某地。从东晋至南朝宋政权建立,都有侨置。鲍照的父辈或祖父辈所居地先是属侨置淮阳郡上党,即上面提到的原宿迁县——当时叫上党(并非是山西的上党),实际上当时的上党(后来叫宿迁县)也被北魏占领,在南方侨置的上党属侨置的淮阳郡,鲍照既出仕在外,他的诗文中有想念家乡的句子“淮阳非咫尺”,后来又把家迁至侨置的东海郡。侨置之上党和侨置之东海郡均属侨置之徐州。据南朝宋地理志记载,侨置徐州的治所设在京口(今镇江市)。据记载,从建康(今南京)到京口一带,以山东和徐淮地区来的人最多,就在京口设立了南徐州,也就是侨置之徐州,来进行统一管理,而设在建康地区的各侨郡和侨县,大部分归南徐州管辖。齐散骑常侍虞炎受敕辑编《鲍照集》并作序,其中说到的上党令和东海所指地域,均是指侨置之地。因齐距宋年代贴近,时间跨度很小,可信度是很大的。这一点也为许多学者所认可,我也是倾向这一观点的。我手中有一本《鲍参军集注》,在其前言的注释及内文的有关注释中,对上党和东海均指侨置之郡县。鲍照的先辈因战乱举家南逃,从他的诗文中也有所体现,如“臣北州衰沦”、“身地孤贱”等语言。经过学者多年对鲍照诗文的研究推断,鲍照大约生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自永嘉南渡至此时,时间跨度在百年有余。东晋至南朝宋的建立,北方失去的领土一直未能收复,被北魏占领。所以鲍照的出生之地应是侨置的淮阳郡或侨置的东海郡,从上面谈到的鲍照在外思念家乡的“淮阳非咫尺”之句来分析,似乎此时其家尚未迁至东海,那么从(侨置)淮阳郡上党迁到(侨置)东海郡,应是鲍照后来迁徙的。鲍照念念不忘自己祖籍是东海郡,所以后来把家迁到侨置的东海郡。说鲍照的籍贯是东海郡那是没有错的,只是不要把鲍照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侨置的东海郡和原来的(东晋以前的)东海郡笼统地混为一谈就行了。

        四、关于鲍照与鲍泉、鲍宏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的情况,从上面鲍照所在支系的两种记载来看,假若鲍照是歙县人,那他和鲍泉、鲍宏就没有什么联系。因鲍泉、鲍宏是兄弟,其父是鲍机(几),这在正史中是有记载的,鲍泉在南史中有传,鲍宏在北史中有传。既然我认为鲍照的先辈是从郯或泰山往南迁徙的,那么,鲍照和鲍泉、鲍宏就是有联系的,不是近亲也属近支派。祖上未南迁时籍贯同是东海郡人,南迁后又先后居于侨置之东海郡,泉、宏的先辈可以肯定地说也在南迁的人潮之中。照的父辈或祖父辈南迁,他们之间可以说是近亲近支的关系,只是辈分不同罢了。可参见文苑五期117-118页的世系表。此表中的世系传承有的地方与正史记载略有出入,如泉排在行卿名下,实际应排在几(机)的名下。行卿、客卿;检、正、至,正史中皆有传。此系所排行卿、客卿及检、正、至属鲍照之后裔,如果再能见到其他相应的佐证材料就更加能说明问题了。

        以上的分析认识仅是个人的一点心得,供研究时参考。(鲍俊盛)






分享按钮>>鲍宣、鲍永、鲍昱祖孙三代司隶同乘一骢
>>鲍照之妹--------南朝宋女诗人鲍令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