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鲍耀明与周作人的关系谈起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2月26日 鲍世行
从鲍耀明与周作人的关系谈起
鲍世行
2006年8月7日《北京日报》刊登了著名作家陈四益的“周作人为何执意留居北平”文章,8月15日《作家文摘》以“以口腹细故累人”为题转载。文中大量引用了鲍耀明先生所编《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一书中的内容。该文称此书“实在是很有用的史料”,并为“现在市面上已经看不到了”而“可惜”。文中说:这部通信集先前在香港出过,我看不到,这次国内出版(河南大学出版)才得一册。此书提要称:“本书收录周作人在1960—1966年间同香港友人鲍耀明的来往书信凡745通,同时录入周作人晚年日记837则,是研究周作人晚年生活状况、创作译事进程、处境心态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这部通信集,有鲍耀明的来鸿和周作人的去雁,数量可观,足见鲍耀明与周作人之间联系之密切。同时还附有周作人日记,作为参证,可见编者用心之良苦。那么,鲍耀明是如何认识周作人并和他通信的呢?文中称:“鲍耀明是在香港经曹聚仁介绍得与周作人通信的。”
信中内容,据介绍:开头几年,正值国内大饥荒的岁月,通信中虽有回答鲍耀明问及的各种事情以及赠书、索书、购书、寄书等各种事宜,但数量最多的则是索寄各种食品的内容,其索要之勤,品类之多,令人惊叹。据说不但有生油、猪油、炒糖、炼乳、味精这类日常所需,还有各种日本海产物罐头(用周作人的话来说,叫做“大至于鲸鱼,小至于沙丁鱼,都是好的”),日本的栗馒头,日本调味汁、荣太楼之“甘纳豆”、香覃、蒲烧、梅干、云丹(海胆黄)、盐辛(据说是“下酒妙品”)、盐昆布、炸扣肉、丹麦猪肉罐头、莲蓉双黄月饼等各色食品。故周作人自我解嘲说:“老以口腹细故累人远寄,亦可笑也。”从中一方面可见周作人生活的日本化,和他为了保持那种安逸舒适生活的苦苦挣扎。另一方面,鲍耀明因为有些食品香港买不到,还要转托日本友人从日本或经香港寄来,由此可见鲍耀明对友人周作人的一番苦心。
鲍耀明笔名成仲恩、甘牛、杰、甘中。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其祖父早年跨海往日本谋生。他在日本念完中学。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他返回澳门,后来再往日本,进庆应大学,1945年在该校毕业。毕业后,1960年任香港《工商日报》、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日特派员。1960年至1981年任日本三井洋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1976年至1981年间曾任香港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前身)教学咨询委员。
鲍耀明曾在香港、新加坡及台湾等报刊译载日本作家长篇小说,包括:夏日漱石《我是猫》、《公子哥儿》,永井荷风《墨东绮谭》,森鸥外《爱的哲学》,谷绮润一郎《吃蓼草的虫子》、《痴人之爱》、《字》、《夫妇日记》,志贺直哉《和解》,武者小路实笃《表年》、《真理先生》、《爱与死》、《某天的一休和尚》,川端康成《伊豆舞娘》,村松梢风《女经》,菊池宽《若极法官》,源氏鸡太《一等受薪阶级》,今日出海《天皇的帽子》,仁木悦子《猫是知道的》,李香兰《我的半生》等。此外,也曾翻译吉田茂回忆录、鸠山一郎回忆录及法国嘉缪(Albert Camus)的长篇小说《异客》(L’ETRANGER)。鲍耀明对家乡和鲍氏宗亲有十分深厚的感情。2001年春,应江苏省教育厅之邀,偕其妹鲍瑞美来江苏考察和讲学,在徐州铜山考察结束,返回南京,经过睢宁之际,听说睢宁有鲍庙,便提出要和睢宁鲍氏宗亲相聚,拜会当地宗亲。这次探亲之旅由铜山鲍红安陪同,睢宁的鲍俊盛和鲍书鳌在当地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他们一起前往鲍庙小学看望了该校师生,当见到学校师生大部分都是鲍姓后裔,且墙上张贴的光荣榜又多是鲍姓子弟时,他们感到由衷地高兴,最后还在校园中和学生们摄影留念。
离别时,鲍耀明老先生表示,今后一定要联系旅居海外的宗亲,与国内宗亲加强联系,互通讯息,把海外宗亲奋斗创业和事业成就介绍给国内宗亲,把国内改革发展变化的情况先告诉给海外宗亲。他希望共同深入研究族姓历史,弘扬先祖传统美德,激励后代,表示将支持《鲍氏文苑》,希望它成为联系海内外宗亲的纽带,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绵绵深情,溢于言表。
参考文献:
1、陈四益:<<以口腹细故累人>>,作家文摘,2006年8月15日
2、刘以:<<香港文学作家传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1996年8月
3、鲍红安 鲍俊盛:记香港太平绅士鲍瑞美,鲍氏文苑,第四期
分享按钮>>长子发现西汉名臣鲍宣墓地
>>..弹道专家鲍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