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鲍叔牙的传说》
- 中华鲍氏网 2016年3月19日 网络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鲍叔牙的传说》
渊源:鲍山、鲍城、鲍叔牙
《鲍叔牙的传说》以鲍山、鲍城、鲍叔牙墓、分金桥及现存石碑等历史遗存为载体,源远流长。
鲍叔牙,(?-公元前644年),春秋时齐国大夫,亦称“鲍叔”、“鲍子”当年,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后来经管仲的改革,齐国日渐富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遂以“知人”为世人所称道,后世说到人之相知,故多以“管鲍”誉称。鲍叔牙死后葬于鲍山,鲍山因鲍城得名,
鲍山,海拔118米,位于济南市老城区东部王舍人镇王舍人村东南部2公里处,东与龙山文化发祥地龙山镇为邻,东北与济南国际机场接壤,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和济青公路穿境而过。西邻因出土甲骨文而著称于世的大辛庄殷商遗址,北接南北朝时期的梁王城。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大夫鲍叔牙被封之食邑,死后葬于此山,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的功德,称其为“鲍山”,沿用至今。因鲍叔牙葬于鲍山之故,此地方圆15公里之内曾有“鲍城”的记载。
历经千年,鲍山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思贤寄怀之地,当地百姓更是缅怀千年,鲍叔牙墓前香火不断。由此而产生了许多传说故事,家喻户晓,世代流传。
传说:鲍城故事,流传千年
《鲍叔牙的传说》自唐延和元年(712年)起在“鲍城”(今济南王舍人地区一带)开始流传,宋曾巩有《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之后,与鲍叔牙有关的历史遗迹并存的民间传说在这一带源起,并流传全国其他地区,形成了以鲍城、鲍山、鲍书牙墓、分金桥等历史遗存为载体的系列民间传说,经千年演绎、流传,保留至今。鲍叔牙死后葬于鲍山,鲍山因鲍城得名,鲍城即鲍叔牙的封地。因鲍叔牙品德高尚、荐贤识才,更有“管鲍之交”世代流传,因此在鲍山周围方圆几百里,有关传说种类十余种,广为流传。
有关鲍叔牙的传说,最有代表性的,流传最广的有:《分金桥的传说》、《祝酒示戒》等。其所有传说内容都是表述鲍叔牙淡看钱财、仁义忠厚、举贤荐能的贤良品德,与鲍叔牙的历史功绩、遗迹积存相映成趣,启示后人。鲍叔牙传说故事有以下几种:
1、分金桥的传说
王舍人庄西首有一座石桥,名叫分金桥,传说就是因为鲍叔牙和管仲做官以前联合经商,在此分盈利而得名的。鲍叔牙和管仲从小就是好朋友,年轻时两人一同学做买卖,所得盈利共同分取,但每次分利,管仲总是多要一点,对此鲍叔牙的家人忿忿不平,但鲍叔牙很不在意,常对家人说:“管仲家里穷,又有高龄老母需要他侍奉,让他多拿点也是应该的,而且我也是有意多给他点,管仲知道此事后非常感动,有点过意不去,不肯再多拿,又一次分财利时,鲍叔牙执意让管仲多拿一点,但管仲坚持不再多要,僵持之下,两人想出一个好主意,原来王舍人庄(那时叫鲍城)城西有一南北小河,老百姓出城要从河底穿过,一到夏季河水上涨,百姓出行困难,二人想不如用多的财利为百姓修做小桥,桥修好了,百姓非常感谢管鲍二人的恩德,遂将此桥命名为分金桥。
在王舍人庄对分金桥的来历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买卖,盈利后,约好在王舍人庄西首小桥见面分红利,一次鲍叔牙如约来到小桥,管仲因家中事忙还未来到,鲍叔牙在此等候,无意向桥下一望,只见一条双头小蛇向他袭来,鲍叔牙猛然间惊出一身冷汗,因为鲍城一带是个比较干旱地区,蛇很少见,更不用说双头蛇了,因为人们认为见到双头蛇不吉利,有“人见双头蛇必死”之说,鲍叔牙很讲仁义,认为我死不要紧,管仲以后必成材,不能再让管仲见到此蛇,于是忙抽出腰间宝剑向双头蛇斩去,此时只见金光一闪,小蛇被断为两截,鲍叔牙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将双头蛇掩埋,走近仔细一看,又是一惊,原来小蛇变成了两截黄金,管仲赶到,鲍叔牙认为这是天意,遂将黄金与管仲平分。后人为了褒扬鲍叔牙仁义品德,遂将此桥命名为分金桥。据说此桥现在还在,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迁,王舍人庄地基不断提高,小桥已经埋在了地下了。
2、管鲍之交
春秋时候,有一个人叫管仲,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知识渊博,很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年轻时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挣了钱分红时,管仲总是多拿一些,知道的人都说管仲自私,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因为家里穷,我心甘情愿让他多拿的”。管仲曾几次做官,但都被他所在的国君赶走了,人们都认为他无德无能,而鲍叔牙却不认为管仲无德无才,而是他没有遇到发挥才能的时机。管仲曾三次参加战争,但每次他都是冲锋在后,撤退在前,人们都说管仲是胆小鬼、怕死。鲍叔牙却说:“他不是胆小怕死,是因为他家还有老母需要他去赡养,有朝一日抓住机遇,他一定能取得伟大的成绩。”管仲知道这些后,十分感动,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从此以后,他们俩就结成了生死之交的好朋友。
当时齐国是齐襄公当国王,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小白,一个叫纠,齐襄公让鲍叔牙做小白的老师,让管仲做纠的老师。齐襄公是昏君,被大臣杀了。那时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两人都想回国继承王位,公子纠怕小白回国争夺王位,就派管仲带人去到小白回国的路上去拦截小白,在路上遇到小白后,管仲就射了小白一箭,小白假装中箭死亡,令人撤退,管仲被骗后,回去报告公子纠,公子纠认为竞争对手已死亡,就放心的延缓了回国的时间,小白与鲍叔牙却快马加鞭抢先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齐桓公。鲁国的国君庄公就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国打得大败,在齐国的压力下,鲁国杀了公子纠,跟随公子纠的大臣召忽也自杀了,于是就把管仲送回齐国,齐桓公本想让鲍叔牙当宰相并要杀管仲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却建议说:“管仲很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他治国的才能比我强十倍,希望大王不要记恨他的一箭之仇,要重用他,请他当宰相。”齐桓公采纳鲍叔牙的建议说:“好,就让他当宰相。”
管仲当了齐国宰相后,便在边远的海滨发展商贸经济,积累财富,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国强民富,并加强国防力量,培训军队的官兵,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他还深入群众,了解民意,群众迫切要求的,他就想办法来满足群众的要求,群众不满意和反对的,他就改革或者不去做。他还善于衡量利弊分别轻重缓急,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使齐桓公和老百姓都满意,使齐国成了当时各诸侯国中最富强的国家,因为使齐桓公做了各个诸侯的霸主,成了春秋时期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由于管仲治国的功劳很大,齐桓公高兴的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死后,齐桓公让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说:“我这个人心胸狭仄,对善恶分得不清,你不把投机钻营的官吏清除出去,我恐怕难以胜任。”齐桓公为了让鲍叔牙当宰相,就把自己宠爱的三个坏官吏清除宫廷。鲍叔牙当了宰相以后,遵照管仲治理国家的经验和主张,使齐国强盛的国势又延续了一百多年。而鲍叔牙的子孙有十几代都在齐国当官,并有不少人成为当时的名大夫。当时的老百姓,由于鲍叔牙的“知人善任”,推荐管仲做宰相,大都不赞扬管仲治国的才能,只赞扬鲍叔牙的“知人善任”,能发现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3、鲍山里的金牛、金磨、金豆子
我家的祖坟和鲍叔牙墓比邻,我小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前一天都会跟着我爷爷去上坟,每到鲍叔牙墓附近,我爷爷就给我讲有关鲍叔牙的故事。
有一年上坟回来爬到鲍山头上休息,我爷爷的故事又开讲了:我们的鲍山又是一座宝山,很久以前,山中有个大洞,洞中有一头金牛拉着一盘金磨不停的转,哗哗的淌出无数金豆子,有的穷苦百姓家境贫困,只要在山上勤劳耕耘,就会拣到从宝山里淌出的金豆子,人们说这是鲍叔牙当年搞经营时赚取的部分财利,大部分分给了管仲,另一部分藏在了鲍山中变成了金牛、金磨,磨出金豆子为民造福,以后这个消息不径传入一伙盗宝人耳里,他们想方设法要盗取金牛金磨,于是就利用晚上到鲍山挖掘,那时王舍人庄庄北还有一座王灵官庙,庙中有一棵大槐树,高九百九十九丈,其中一个枝杈正好越过鲍山山头向东伸长,人称探海枝,也正是盗宝人盗宝的这一天晚上,狂风乍起,探海枝压得鲍山山头吱嘎吱嘎震响,盗宝人以为鲍王爷显灵了,吓得连滚带爬的逃走了,金牛金磨虽然没有盗走,但他们已经把淌金豆子的洞口破坏了,从此鲍山再也没有金豆子淌出了。还有人说,金牛金磨确实被坏人盗走了,所以没有金豆子了。但不管哪种说法对,人们至今还是期盼着鲍山能够淌出金豆子。(讲述人:李克勇)
4、祝酒示戒
公子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在鲍叔牙、管仲等人辅佐帮助下,国势日益繁荣昌盛,并做了各诸侯国的霸主,因而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对此鲍叔牙经常给他提意见,劝戒他要以国事为重,不要骄傲自满。有一次齐桓公与鲍叔牙、管仲还有大夫宁戚在一起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管仲和宁戚都赞颂桓公的伟大成就,只有鲍叔牙还没有说话,桓公就对鲍叔牙说:“你为什么不起来为我祝酒?”鲍叔牙便举起酒杯祝愿到:“愿国君千万别忘了逃亡到莒国避难的时候,愿管仲千万别忘了在鲁国被囚禁和押送回齐国的时候,愿宁戚千万别忘了替人放牛的时候。”齐桓公本来想听一番颂扬他的伟大业绩的话,不料鲍叔牙却偏偏提到他当年落难的往事,不禁有些尴尬。但仔细一想,忽然明白过来,便赶紧离开座位,连连给鲍叔牙拱手施礼说:“我和仲父(管仲)宁戚绝不忘记您的这番话,经常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那齐国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保存:鲍叔牙传说的意义和价值
《鲍叔牙的传说》的基本特征:
一、口头性:鲍山与鲍叔牙的传说属民间口头文学范畴,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它一个主要特征。在近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使之而流传至今。充分显示了它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魅力。
二、集体性:鲍山与鲍叔牙的传说渊于鲍山周边,千百年来,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广泛传诵而经久不衰,除了它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之外,其广泛的群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它具有群体创作的集体性。
三、传承性: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鲍山与鲍叔牙的传说具备了这一特征。它从民间诞生那一天起,就由一代又一代传承者口头传诵,流传至今,彰显其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四、艺术性:民间口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是一种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特点。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鲍山与鲍叔牙的传说由七个各具特色的故事组成,充分利用了口头文学的特点,从语言、修辞、结构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性。
《鲍叔牙的传说》的社会价值:
一、思想价值:史记记载:“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因此可知,鲍叔牙是一位知人助人、荐贤让贤的人。其传说中的管鲍之交、管鲍遗风等,充分体现了其为国分忧、举贤让贤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体现。
二、历史价值:有关鲍山与鲍叔牙的许多传说,无论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还是其历史背景,都有其深远的历史价值。鲍叔牙生于公元前600(?)年,距今已两千六百余年。据传,死后葬于济南东郊的鲍山脚下,与其有关的遗迹和传说流传至今。通过这些遗迹和传说,可以对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提供佐证,并且对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人文风貌等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素材。
三、艺术价值:民间传说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传说故事,寄托了广大人民的群众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民间传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是一种用语言艺术表达观念、思想、愿望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因此,它必然在诸多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鲍山与鲍叔牙的传说围绕有关鲍叔牙的一系列传说,用最朴素的语言形式,记录了这位让人崇敬的历史人物的有关片段,体现了民间文学朴素、简练的共同特点。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企及的。
四、现实价值:鲍山与鲍叔牙的传说无论从表现形式,以及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都有其宝贵的现实价值。鲍叔牙举贤让贤、不慕名利的胸怀是今人效仿的典范。而鲍叔牙长眠的鲍山,而今也成了人们凭吊、观摩的圣地。与传说相关的玉皇台、分金桥等,更成为人们争相观摩怀想的历史遗存。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传统,利用这些经典的传说故事影响和启迪后人,其突出的现实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分享按钮>>【鲍氏文化古迹】鲍树民杂咏题画诗选
>>【何氏求助】广东省化州市良光镇长安低垌村何水元为救子向何氏宗亲求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