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三洋乡绅——鲍美祚

    中华鲍氏网 2019年8月11日 鲍爱明



                        三洋乡绅——鲍美祚

   鲍美祚,三洋鲍氏东祠始祖淑明公第十四世孙,名日镶,号韶斋,乾隆乙未年(公元1775年)生,卒于咸丰丙辰年(公元1856年),寿82岁。

   族谱赞语:“公生朴诚勤谨”,“性尤好贤”,“好善性成”, “田园产业创置多端”。夫妻“举案齐眉”,爱荆美名传四方。

一、慈孝伦常,朴诚勤谨

   美祚公少时上过私塾,受过良好教育,聪明能干。父亲又峥公正直善良,颇有学问,曾参加三洋鲍氏第四次修谱;母亲贤良淑德但多病。美祚公是个孝子,常常采药煎药,时时服伺母亲左右。大婚之日,他为了省下雇轿子的钱给母亲看病,不顾迎亲礼俗,独自用竹篓把妻子背回来。长且陡的芭蕉岭至今还回荡着他们浪漫而动人的爱情传说。

   美祚公兄弟分家时家境中落,但他顽强坚韧、自强不息,并且有着精准独到的投资眼光。他认为三洋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适合发展畜牧业。而畜牧业,养牛是首选,因为它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好。当时整个永福县没有一个像样的畜牧场。于是他以佣工偿还的形式向财主邻居借了一些银子,买了一头母牛,便开始了畜牧养殖事业。

   此后,美祚公披星戴月,每天早出晚归,忙完财主的活儿忙自家的活。好在母牛也争气,第二年便生下一只母牛崽,之后牛又生牛,生生不息。十几年后就拥有几十头牛,他把水牛陆续租给人家耕田以收取租金。有了资金,他又把眼光投向山场,认为山场是个聚宝盆,可放牧,可造林,可垦荒。于是他拿出一部份资金买山场,在山场植树、种油茶,又以茶油换工,雇人垦荒种田。就这样,他通过养牛以及资金的不断运转实现财富的累积。

   夫妻俩筚路蓝缕、克勤克俭二三十载,家渐丰盈,“道光年间买置牛栏壑厝屋十余间,于道光十二年(1832)复买置走福坪厝全座十五营,建爱荆庄土堡”,到百人分家之日,有“农田有240处,田产总计313亩6升;山场合计21处;水牛、黄牛超过100只”。农田、油茶、山林遍布三洋,拥有自己的“油行”(即茶油加工厂)。还开发了爱荆庄商业一条街,经营饭店、糕店、肉店、药店、豆腐店、麻布店、裁缝店、棺材店、打铁店等十多家店铺,统称石牌坊店,方便来往同安与梧桐、兴化的客商。

   美祚公富而不奢,“粒谷必珍”。爱荆庄所有建材就近取材,毛石来自后山,木材采自自家山场。爱荆庄建筑风格以简约为主调,摒弃奢华。他时常告诫子孙:“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朴诚勤谨”的家风代代传承。族谱记载:“长子新芝公,尝制一棉衣,非严寒不轻服,约十年犹新,故至今,家颇余资而奉极节俭。”分家不久便建有乌岐庄(距爱荆庄500米处,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拆于1973年)。

   他治家严谨,所深恶为游手闲食人,但严慈有度,“子孙有过,必重诃责之,然亦必从容谕之”。一家四代,儿孙满堂,秩序井然,男女老幼一百多人才分家。子孙们均安份守己,或躬耕或学习,无一游手好闲之人。

二、敦亲睦族,达仁宽让

   作为鲍氏子孙,美祚公自然也传承了二始祖鲍叔牙的高尚品质,为人恭敬谦让、大气包容,“接物待人必尽礼意,至若和宗族睦乡邻”,为人处事留有余地,连横逆之人也不与他们计较。谱曰:“奉身约而待人留余地”“与人则是非自别,有横逆不较也”。他常劝勉子孙:“刻薄难耐,而忠厚可世守”。

美祚公的嘉言懿行也潜移默化着子孙后代 。咸丰甲寅年(1854年)冬,长子新芝(60岁)“蒙学政李旌奖顶带,耆宾批给匾额——稀龄介祉”,“即余之君子也”。三子新光“生平好善,留心济物,鄰里闻公名者皆器重焉”。

   读过《论语》《孟子》的美祚公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心怀天下、民胞物与,时时仁义礼智、温良恭俭。他以“仁义礼智信”命名五房,写入阄书,更以“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如:他自己极度节俭,吃穿用度与长工无异,而对他人却非常慷慨,乐于施济。遇贫困的邻居借粮,他总是“大斗岀,小斗进”,助人于无痕。族谱曰:“公善为排解,乐于施济,遇里党有义举,襄之必尽其力,比晚年家益饶而心尤发菩提,凡遇建庙修桥铺路等事,施无吝惜,其好善性成”。

   而且他屡次婉拒他人为他记功德颁嘉奖,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每当土匪进村,爱荆庄就广开大门,迎乡邻入庄避难。有时十天,有时个把月,免费供乡亲吃住,不求任何回报。所作所为,俨然一方保境安民的地方官吏。乡里流传一句佳话:“爱荆庄在,家就在。”

   面对凶残的土匪,他依然有仁义恻隐之心,曾“三擒三放”梧桐来的陈姓匪首,最后一次因得知匪首母亲恶疾,久治不愈,又摘了百草台的草药送给他并细细教他服用方法。陈姓匪首感动至极,从此不再进犯。此后,三洋地区也鲜有匪徒再犯。此举着实印证了他的箴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县太爷早闻他的名声,多次邀请他上县衙为官,他以读书不多婉辞。为答谢县太爷的知遇之恩,他答应义务为官府守护粮仓,当时三洋垱官府共建有十八个粮仓。县太爷离任,旧粮一直没有调用,眼看就要霉变。在众人的见证下,美祚公用新粮换出旧粮。新县令到任后闻知此事,想用重金酬谢他,他一再拒绝。县令无奈,颁一个特许令:三洋所有山场任其放牧。

   次年恰逢水灾,美祚公的新粮因此救了许多百姓,美祚公也敞开自家粮仓救济穷人。三洋以及邻近村落的穷苦百姓就此免除水灾之苦。

   在美祚公等历代乡绅的垂范下,三洋民风日臻淳朴、两百年来十几个姓氏和睦相处、互敬互助,三洋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堪称典范。

三、崇儒重教,尊重女性

   美祚公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爱荆庄设有三堂:学堂、家祠(公婆龛)、厅堂。学堂也叫书斋楼或媳妇斋。白天男童在此学习四书五经,晚上女童在此学习孝经礼仪。家祠、厅堂则是祭拜祖先天地君亲师、培养敬畏之心的地方,以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他“性尤好贤,延师课子必极殷勤”。书斋楼贤者云集,人才荟萃,“或名标国学,或身入邑庠,或力穑田畴,或较艺武场,或负笈偕游于棘院,或丱角歌咏灯窗”。他还特意划出“祭田”、“学田”作为祭祀、奖学之用。在他的重视下,爱荆庄儒学成绩斐然。三子新光“以俊秀例入太学”,孙子宜朴是武庠生,宜楫是邑庠生,宜梓是岁贡生,宜榕、宜材则是国学生。

   他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去伪存真,取儒家思想之精华,去儒家思想之糟粕。他的性别平等意识超越了时代的禁锢。他不但没有“夫为妻纲”的思想,相反,从“背媳妇”到“建媳妇斋”,从生活中的“举案齐眉”到取庄名“爱荆庄”,他对女性的尊崇达到那个时代的高峰,使许多乡绅望尘莫及。

   他的美好品德与人格精神堪称明清时期乡绅的楷模,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鲍爱明

                                                         2019年4月

参考:《象山鲍氏族谱》、《智房阄书》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