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德才双馨三洋鲍氏

    中华鲍氏网 2021年4月25日 鲍日荣


德才双馨三洋鲍氏

鲍日荣

   谱载,三洋鲍氏入闽始祖淑源公、淑明公昆仲,世居浙江省宁波府象山县,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随征入闽,镇于闽晋安,褒功授参军(文职)、千户。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淑源公病故于福州,次年淑明公与侄儿福华公拔屯永福,见廿四都三洋(现隶属同安镇)地广人稀,山明水秀,遂定居在池狮厝(即东祠)。后福华公见下梧(即西祠)地方宽广,利于子孙发展,便另建房居住。由此三洋鲍氏分祀东西两祠。两祠之间相距不及百步,互为犄角,相互依托。

现在,三洋鲍氏已繁衍至第二十五世,人口近万人。在六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鲍氏子孙牢记祖训,树风立德,耕读传家,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一、公忠体国的基因传承

   《姓苑》记载:鲍姓“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望出上党、泰山、东海、河南。”鲍姓源出姒姓,为夏禹后裔,春秋时期杞国公子逮敬叔封地于鲍邑,其子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交好,管仲家贫母老,他常予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自己居管仲之下,共同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鲍叔牙公忠体国,屈己让相,管鲍之交,世传美谈。后人尊这位德行高尚的先贤为“德圣”。

   在百家姓中鲍姓排名第173位,人口约82万,只占全国汉族人口数的0.06﹪,然而鲍姓却是文化大姓,历朝历代英才辈出,不乏不避生死为民请命或赴国难者。西汉鲍宣,敢于犯颜直谏,指陈时弊一针见血。终因“摧辱宰相”之罪下狱,继为篡政王莽害死。其子鲍永、孙鲍昱,皆官至司隶校尉,后世有“三世三司隶,千秋动汉京”之誉。

   明“土木堡事变”,英宗北伐瓦剌失败,鲍辉等66位文武大臣英勇殉国。

   抗战时期,三洋鲍家许多子弟参加了民族救亡运动。如鲍珠莲、鲍修潮、鲍斌官、鲍从彬等等;其中鲍斌官在与日军作战中被大炮炸聋双耳,失去听力。鲍从彬,与日军作战多年,凭借他的机智和深厚的武术功底,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一次与日军拼刺刀的战斗中,身中数刀,留下一身伤痛。抗战胜利后还乡,余生以教习武术为生。每当讲起往事,他总是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分内事情,能在一次次战斗中活下来,是上天的眷顾。卑微如草芥,有如此家国情怀,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二、极具魅力的祠堂文化

   三洋鲍氏门第楹联:“俊逸参军裔,端方司隶家。”上联讲述的是鲍照的故事。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他长于乐府诗,有著作《鲍参军集》传世。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下联引用鲍宣、鲍永、鲍昱祖孙三代同为司隶,不畏强权,为官清正的故事。勉励后人缅古怀贤,传承祖德,勤奋好学,做一个堂堂正正、利国利民的人。

   鲍氏家规族训、行第排序等等,都是以劝诫族人立德树人、耕读传家为导向,规劝人们敦亲睦族,一心向善,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深受族人喜爱,被广为传颂,影响十分深远,它是先人用以教育子孙后代极好的德育教材。现抄录东、西祠第十四世到三十三世行第诗词,与大家分享。

东祠:

讳:日新宜立志,修道在明时,成得纯儒品,万方仰羽仪。

字:祚长景运泰,仕贵国家珍,天子崇文学,观光利用宾。

西祠:

讳:道德希贤圣,英才协允升,嘉修全大学,绍述振高曾。

字:孔孟书香远,勋华瑞日长,延家维宝善,奕世显名芳。

   鲍氏族人以善良纯朴厚道、喜欢与人为善著称,家人亲戚邻居之间极少发生矛盾。他们把家规族训转化为谚语,使之具体化、口语化,更便于践行。比如:不敬祖宗,老了要哭;后生坑爹,老了要啼;后生不听老人讲,一世都得倚危墙;一家齐上桌,齐吃齐去做;礼礼让让,吃有剩(当食物不足时,互相礼让,每人少吃一点,反而有剩);听到土砻踏碓响,左邻右舍齐帮忙;小孩冤家,先管自家;得意莫在人前狂,心酸不去路头啼;有客来访,问候敬茶;脚踏门槛里,帚倒要扶起;洗脸洗耳后,扫厝扫门后;小时敢偷瓠,大了敢偷牛(“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多话意境深远,令人深思,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涉及内容之广,几乎涵盖一个人修身立命的方方面面,这对子孙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估量。

   鲍家人敬祖宗还体现在年节上,清明、端午、月半(中元节)、八月一、冬至、过年等一年六祭不可或缺,哪怕人远在千里,也要想方设法返乡,实在不能返乡的,也要叫人代办三茶五酒、供品,焚烧纸钱,以犒慰祖宗在天之灵。特别是八月初一开祠堂祭祀列祖列宗,隆重而虔诚,是敬宗睦族、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活动。

   三、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三洋鲍氏一向重视教育,以家有读书人为荣,把读书看作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情。孩子入学第一天,家长要把他(她)带到祖宗牌位前祷告,祈求祖宗开智,保佑孩子学有所成,煮太平蛋和太平面给孩子吃,以示庄重。祖辈留下的规矩,至今流传。鲍家人读书习武风气一向浓厚,道光年间,美祚公的子孙五人先后中文武秀才、国子监生;同治年间远谟公、木益公等十八宗亲同年考中秀才,轰动社会,至今仍为乡村美谈。

   解放以来,鲍家子弟不断有人考上大中专院校、考上硕士、博士,走上工作和领导岗位。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有:中国资深的外交官鲍道崇;勤勉守正在中直机关工作的干部(正厅级)鲍坚,现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优秀新闻工作者,原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主任编辑鲍才菊;素有收藏界“北马南鲍”之称的收藏家、民俗专家鲍国忠,对地方文化和年轻学子都有重要影响;海洋地质学家鲍才旺,获国土资源部多项重要科技成果奖,个人简历被编入中国工程师大辞典,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后起之秀:哈佛医学博士鲍仕登,现为美国克利夫兰医疗中心仁纳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系研究员,肿瘤干细胞研究室主任,克利夫兰仁纳医学院分子医学系终生教授,他在肿瘤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誉为国际该领域研究的领军科学家之一;还有鲍修銮博士,等等。

   1991年创办的三洋中学,为三洋的基础教育奠定了新的基石,每年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更多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成为永泰一所新星学校。现在,同安镇有完小6所,三洋一个片区占4所,三洋人、三洋片校及三洋中学硬是干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2012年,在鲍国忠、鲍茂栋等人的牵头和多方努力下,在鲍长庄等一大批乡贤的捐赠和推动下,大家你一万他两万群策群力,共捐资200多万元(现本金已累积到300多万元)。当年7月成立“三洋乡土文教理事会”,并定于每年“六一”节和教师节对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同年,在鲍国忠的倡导下还创办起《三洋乡土》报,进一步推动了三洋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回首二十年,我们再相会”、“常回母校看看”、义务做课外辅导员,为母校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三洋中学历届毕业生常做的事情。如2014年,三洋中学96届38位同学为母校捐造铁门、LED。

   2014年,上海盘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东、三洋中学99届毕业生鲍国煜,看望母校,捐款5万元建设学校宣传栏及地面水泥硬化;2017年教师节他回乡慰问三洋中小学教师,请老师用餐并发放慰问金达9.5万元。

   纯朴的民风与优良办学效益的互补作用,促进了三洋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

   四、从善如流的鲍氏族人

   三洋鲍氏,以德立世。在六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急公好义、助人为乐的仁人志士。“进主义士”鲍文澄,好善乐施,有“小孟尝”美誉,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帮助明季里陈姓、李姓等十甲贫民解决重赋,并把赋税过重的田地和税山十三处买下来自己负担;捐文银三百两建造仙游龙眉大桥;于万历十八、十九年(公元1590、1591年)两次向朝廷捐粮各一百石(每石折合57公斤)。其子鲍元楚,平生功德不胜枚举,仅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遇大水灾,一次捐粮就达一万二千石,被封“旌奖义士”,赐“翰林冠带”,造“府衙围墙”,由皇帝亲赐种在“府衙围墙”厝后边的“花瓶树”(经鉴定为小叶罗汉松)如今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

   鲍肇溥,字启渊。做事先人后己,“视人事为己事,终日服勤无有或息”,他一生积小善为大善,发家致富后仍然保持朴实的农民作风,干“捡狗屎做肥料”这种许多人都不屑干的事,但做公益事却毫不犹豫,建三捷石拱桥时,“捐白金五十两,为都募缘首”; 他做好事不留名,“好施不胜记”,设“乞丐田”不知帮助过多少四方难民和生活极度困苦的人;乾隆丙申年(1779年)重建后泽宫,启渊公捐白银三十五两,碑文并无他的芳名记载,直到1993年重修时,在脊檩的封条处人们才发现当时工匠为他写了事迹;公益事业,钱不够就由他垫足。


,

德才双馨三洋鲍氏

鲍日荣

   谱载,三洋鲍氏入闽始祖淑源公、淑明公昆仲,世居浙江省宁波府象山县,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随征入闽,镇于闽晋安,褒功授参军(文职)、千户。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淑源公病故于福州,次年淑明公与侄儿福华公拔屯永福,见廿四都三洋(现隶属同安镇)地广人稀,山明水秀,遂定居在池狮厝(即东祠)。后福华公见下梧(即西祠)地方宽广,利于子孙发展,便另建房居住。由此三洋鲍氏分祀东西两祠。两祠之间相距不及百步,互为犄角,相互依托。

现在,三洋鲍氏已繁衍至第二十五世,人口近万人。在六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鲍氏子孙牢记祖训,树风立德,耕读传家,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一、公忠体国的基因传承

   《姓苑》记载:鲍姓“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望出上党、泰山、东海、河南。”鲍姓源出姒姓,为夏禹后裔,春秋时期杞国公子逮敬叔封地于鲍邑,其子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交好,管仲家贫母老,他常予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自己居管仲之下,共同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鲍叔牙公忠体国,屈己让相,管鲍之交,世传美谈。后人尊这位德行高尚的先贤为“德圣”。

   在百家姓中鲍姓排名第173位,人口约82万,只占全国汉族人口数的0.06﹪,然而鲍姓却是文化大姓,历朝历代英才辈出,不乏不避生死为民请命或赴国难者。西汉鲍宣,敢于犯颜直谏,指陈时弊一针见血。终因“摧辱宰相”之罪下狱,继为篡政王莽害死。其子鲍永、孙鲍昱,皆官至司隶校尉,后世有“三世三司隶,千秋动汉京”之誉。

   明“土木堡事变”,英宗北伐瓦剌失败,鲍辉等66位文武大臣英勇殉国。

   抗战时期,三洋鲍家许多子弟参加了民族救亡运动。如鲍珠莲、鲍修潮、鲍斌官、鲍从彬等等;其中鲍斌官在与日军作战中被大炮炸聋双耳,失去听力。鲍从彬,与日军作战多年,凭借他的机智和深厚的武术功底,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一次与日军拼刺刀的战斗中,身中数刀,留下一身伤痛。抗战胜利后还乡,余生以教习武术为生。每当讲起往事,他总是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分内事情,能在一次次战斗中活下来,是上天的眷顾。卑微如草芥,有如此家国情怀,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二、极具魅力的祠堂文化

   三洋鲍氏门第楹联:“俊逸参军裔,端方司隶家。”上联讲述的是鲍照的故事。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他长于乐府诗,有著作《鲍参军集》传世。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下联引用鲍宣、鲍永、鲍昱祖孙三代同为司隶,不畏强权,为官清正的故事。勉励后人缅古怀贤,传承祖德,勤奋好学,做一个堂堂正正、利国利民的人。

   鲍氏家规族训、行第排序等等,都是以劝诫族人立德树人、耕读传家为导向,规劝人们敦亲睦族,一心向善,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深受族人喜爱,被广为传颂,影响十分深远,它是先人用以教育子孙后代极好的德育教材。现抄录东、西祠第十四世到三十三世行第诗词,与大家分享。

东祠:

讳:日新宜立志,修道在明时,成得纯儒品,万方仰羽仪。

字:祚长景运泰,仕贵国家珍,天子崇文学,观光利用宾。

西祠:

讳:道德希贤圣,英才协允升,嘉修全大学,绍述振高曾。

字:孔孟书香远,勋华瑞日长,延家维宝善,奕世显名芳。

   鲍氏族人以善良纯朴厚道、喜欢与人为善著称,家人亲戚邻居之间极少发生矛盾。他们把家规族训转化为谚语,使之具体化、口语化,更便于践行。比如:不敬祖宗,老了要哭;后生坑爹,老了要啼;后生不听老人讲,一世都得倚危墙;一家齐上桌,齐吃齐去做;礼礼让让,吃有剩(当食物不足时,互相礼让,每人少吃一点,反而有剩);听到土砻踏碓响,左邻右舍齐帮忙;小孩冤家,先管自家;得意莫在人前狂,心酸不去路头啼;有客来访,问候敬茶;脚踏门槛里,帚倒要扶起;洗脸洗耳后,扫厝扫门后;小时敢偷瓠,大了敢偷牛(“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多话意境深远,令人深思,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涉及内容之广,几乎涵盖一个人修身立命的方方面面,这对子孙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估量。

   鲍家人敬祖宗还体现在年节上,清明、端午、月半(中元节)、八月一、冬至、过年等一年六祭不可或缺,哪怕人远在千里,也要想方设法返乡,实在不能返乡的,也要叫人代办三茶五酒、供品,焚烧纸钱,以犒慰祖宗在天之灵。特别是八月初一开祠堂祭祀列祖列宗,隆重而虔诚,是敬宗睦族、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活动。

   三、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三洋鲍氏一向重视教育,以家有读书人为荣,把读书看作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情。孩子入学第一天,家长要把他(她)带到祖宗牌位前祷告,祈求祖宗开智,保佑孩子学有所成,煮太平蛋和太平面给孩子吃,以示庄重。祖辈留下的规矩,至今流传。鲍家人读书习武风气一向浓厚,道光年间,美祚公的子孙五人先后中文武秀才、国子监生;同治年间远谟公、木益公等十八宗亲同年考中秀才,轰动社会,至今仍为乡村美谈。

   解放以来,鲍家子弟不断有人考上大中专院校、考上硕士、博士,走上工作和领导岗位。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有:中国资深的外交官鲍道崇;勤勉守正在中直机关工作的干部(正厅级)鲍坚,现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优秀新闻工作者,原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主任编辑鲍才菊;素有收藏界“北马南鲍”之称的收藏家、民俗专家鲍国忠,对地方文化和年轻学子都有重要影响;海洋地质学家鲍才旺,获国土资源部多项重要科技成果奖,个人简历被编入中国工程师大辞典,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后起之秀:哈佛医学博士鲍仕登,现为美国克利夫兰医疗中心仁纳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系研究员,肿瘤干细胞研究室主任,克利夫兰仁纳医学院分子医学系终生教授,他在肿瘤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誉为国际该领域研究的领军科学家之一;还有鲍修銮博士,等等。

   1991年创办的三洋中学,为三洋的基础教育奠定了新的基石,每年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更多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成为永泰一所新星学校。现在,同安镇有完小6所,三洋一个片区占4所,三洋人、三洋片校及三洋中学硬是干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2012年,在鲍国忠、鲍茂栋等人的牵头和多方努力下,在鲍长庄等一大批乡贤的捐赠和推动下,大家你一万他两万群策群力,共捐资200多万元(现本金已累积到300多万元)。当年7月成立“三洋乡土文教理事会”,并定于每年“六一”节和教师节对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同年,在鲍国忠的倡导下还创办起《三洋乡土》报,进一步推动了三洋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回首二十年,我们再相会”、“常回母校看看”、义务做课外辅导员,为母校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三洋中学历届毕业生常做的事情。如2014年,三洋中学96届38位同学为母校捐造铁门、LED。

   2014年,上海盘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东、三洋中学99届毕业生鲍国煜,看望母校,捐款5万元建设学校宣传栏及地面水泥硬化;2017年教师节他回乡慰问三洋中小学教师,请老师用餐并发放慰问金达9.5万元。

   纯朴的民风与优良办学效益的互补作用,促进了三洋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

   四、从善如流的鲍氏族人

   三洋鲍氏,以德立世。在六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急公好义、助人为乐的仁人志士。“进主义士”鲍文澄,好善乐施,有“小孟尝”美誉,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帮助明季里陈姓、李姓等十甲贫民解决重赋,并把赋税过重的田地和税山十三处买下来自己负担;捐文银三百两建造仙游龙眉大桥;于万历十八、十九年(公元1590、1591年)两次向朝廷捐粮各一百石(每石折合57公斤)。其子鲍元楚,平生功德不胜枚举,仅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遇大水灾,一次捐粮就达一万二千石,被封“旌奖义士”,赐“翰林冠带”,造“府衙围墙”,由皇帝亲赐种在“府衙围墙”厝后边的“花瓶树”(经鉴定为小叶罗汉松)如今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

   鲍肇溥,字启渊。做事先人后己,“视人事为己事,终日服勤无有或息”,他一生积小善为大善,发家致富后仍然保持朴实的农民作风,干“捡狗屎做肥料”这种许多人都不屑干的事,但做公益事却毫不犹豫,建三捷石拱桥时,“捐白金五十两,为都募缘首”; 他做好事不留名,“好施不胜记”,设“乞丐田”不知帮助过多少四方难民和生活极度困苦的人;乾隆丙申年(1779年)重建后泽宫,启渊公捐白银三十五两,碑文并无他的芳名记载,直到1993年重修时,在脊檩的封条处人们才发现当时工匠为他写了事迹;公益事业,钱不够就由他垫足。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