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武术,又称鲍家拳,是中国最古老的武术之一,被称为武术“活化石”。最近几年,我对鲍家武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成果与大家共享。 一、鲍家武术的形成和发展 传说鲍家武术是鲍氏祖先、中华民族立国始祖、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所创。原名“干戚舞”(舞与武意思相同)。又称“大禹舞、干舞、战舞、武舞”等。据《淮南子.谬称训》记载:大禹平定三苗时,三苗屡败不服。于是大禹让三苗观看了威武雄壮的“干戚舞”表演,三苗终于降伏。即所谓“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参看《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武术史41-44页)后来干戚舞在大禹的后代中世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出现了许多威震华夏的武林高手。据《史记.律书》记载,大禹的裔孙夏桀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大力士,传说他能“手搏豺狼,生擒凶虎”将弯钩拉直,将铜拧成连锁。可见其搏击技击技能非同寻常。 春秋初期,大禹后裔鲍叔牙在齐国当大夫,担任齐桓公的老师,将大禹的干戚舞带到齐国。为适应当时的青铜剑、戟、战车等新型兵器作战的需要,他在干戚舞的基础上,发明了一些新的武技,丰富和发展了“干戚舞”的内容,后人称之为“鲍家拳”。传说鲍叔牙在带领齐桓公(小白)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避难时,曾教齐桓公打鲍家拳;在同管仲一起经商和从军时,也曾向他传授过鲍家拳。《荀子.议兵》中说“齐人隆技击”,《汉书.刑法志》中说“齐以技击强”的“技”,包括鲍家拳。 西汉末年,鲍叔牙的后代鲍宣,在朝廷中任司隶校尉,将鲍家拳从山东传到长安(今陕西西安)扶风等地。公元前二年八月,鲍宣被丞相孔光陷害,流放上党(今山西长子县),又将鲍家拳带到了长子县的鲍庄、鲍店等地。并且传给其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鲍宣被王莽害死后,鲍永为了保家护院和防身健身,吸取了其他流派的长处,将鲍家拳发展成为多兵器、多种类、多套路和独具特色的鲍家武术体系。并把这些武术传授给他的子孙。后来鲍永参加了刘玄领导的反王莽起义军,刘玄死后又投奔刘秀部下。因其武艺高强,作战勇敢,晋升为“上书仆射大将军”,持节将兵,安集河东(今山西晋南夏县、浮山县)地区,封中阳侯,将鲍家武术传到山西、晋南、晋中等地,为复兴汉室立下汗马功劳。 东汉时期,鲍宣的子孙后代,先后迁移到河南郡(今洛阳市)、泰山郡(今泰安市东)、东海郡(今山东郯城)等地居住,并将鲍家武术逐步传到河南、山东及江苏北部地区。 东晋时期,由于北方不断发生战乱,鲍氏后代纷纷南迁江南。鲍永之后鲍伸调任安徽新安郡(今黄山市歙县)太守,又将鲍家武术由山东青州带到新安地区。从此以后,鲍家武术就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发展起来。大明洪武二年,鲍伸之后振威将军鲍福宝,奉朱元璋之命,率部远征贵州,将鲍家武术传到贵州安顺和西南地区。到明清时期,鲍家武术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的鲍氏家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和平环境和社会安定,加之现代新式武器的不断发展,武术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大为降低,练鲍家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地区鲍家武术已经失传。但在山西长子县鲍店和鲍庄、贵州安顺鲍家屯、江西万载、浙江平阳县肖江镇、山东牟平等地,仍有鲍家武术不断传承。其中山西省长子县鲍店镇的鲍家武术传承最好。目前为止,已传承71代。整个武术队由150余人组成,使用剑、枪、短刀、大刀、钝鞭、九节鞭、三节棍、虎头钩、拐、捎子、炮锤、手棍、二节棍、绳镖、流星锤、绝鞭、短棍、鞭杆棍、青龙刀、蛇皮鞭等二十余种兵器。演练长穗剑、三禁枪、三会苗子、二会苗子、双刀破苗子、五虎刀、杀四门十八刀、大刀破苗子、白手夺大刀、双刀、绳鞭、九节鞭、三节棍、虎头钩、和平拐、捎子、六棍、连锤、单枪、青龙刀、四平剑、梅花九节棍、炮锤拳、手棍、二节棍、单刀、绳镖、绝鞭、流星锤、花枪、短棍、鞭杆棍、蛇皮鞭、连环拳、通背拳、硬气功等50余个套路。(接回复)
2010年1月23日